信息中心

盘点在研乙肝新药——核衣壳抑制剂篇|AASLD 2019
来源:     时间 : 2019-11-15

导读: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年会是目前全******************的肝脏病学会议,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9000余名肝病学家和从事肝病研究的专业人员前来参会。在2019年第70届AASLD年会上,乙肝新药的研发进展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焦点。小编将根据新药不同的作用靶点或机制,对这些在研药物分类进行报道。

 

本篇文章要讲的是以HBV衣壳组装为靶点的核衣壳抑制剂。


HBV DNA主要在核衣壳中进行复制,因此,抑制病毒核衣壳组装也可以阻止HBV DNA复制。与核苷(酸)类似物(NUCs)单独治疗相比,衣壳组装抑制剂与NUCs联合使用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病毒载量,并更有利于患者HBV特异性免疫重建。目前抑制衣壳组装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分为两类:(1)核蛋白异构调节剂(CpAMs),如GLS4和RO7049389,可以导致非衣壳核蛋白多聚体的组装错误;(2)衣壳组装调节剂,如AT-130、NVR-3778、JNJ6379等,可以形成形态正常但病毒核酸缺失的衣壳。

 

近年来,不少HBV核衣壳抑制剂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中,GLS4的Ⅰb期研究结果(NCT03638076)显示28天GLS4联合利托那韦(RTV)可有效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同时GLS4联合RTV治疗在大部分CHB患者中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较轻,且无剂量限制毒性。目前该药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ABI-H0731现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其Ⅱa期数据显示ABI-H0731+ NUCs治疗耐受性良好,并显示出了治疗早期的疗效、以及潜在的抗病毒益处,包括HBV RNA的减少。JNJ-56136379(JNJ-379)的Ⅰb期研究数据显示,对于HBeAg阴性和阳性初治CHB患者,28天JNJ-379用药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其他处于Ⅰ期临床研究阶段的病毒核衣壳抑制剂有AB-423、ABI-H2158、RG7907和QL-007,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有GLP-26、EP-027367、QL-0A6a和CB-HBV-001。

 

此次AASLD年会上也公布了GLS4的最新临床研究数据,一起来看看吧。

 

GLS4治疗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号:688)

 

研究背景

 

GLS4可干扰HBV核衣壳的组装和拆卸,属于核蛋白异构调节剂(CpAMs)。GLS4在CHB患者中的抗病毒活性已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但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对20例Ⅱa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受试者分别接受了每日2次(bid,A组)或3次(tid,B组)的GLS4(120 mg)治疗,持续24周。评估内容包括药物的抗病毒疗效、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免疫功能改变等,筛选出影响GLS4抗病毒疗效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

 

24周的治疗后,A组和B组受试者HBV DNA水平分别平均下降了3.13 vs. 4.37 log10 IU/mL,HBsAg水平平均下降了0.18 vs. 0.42 log10 IU/mL,HBeAg水平平均下降了0.56 vs. 1.01 log10 IU/mL,pgRNA水平平均下降了2.82 vs. 2.47 log10 IU/mL,HBcrAg水平平均下降了1.42 vs. 1.53 kU/mL。提示药物谷浓度越高,抗病毒活性越强。A组和B组的药物平均谷浓度分别为519 vs. 719 ng/mL,这大约是血清调节EC90(55.8 ng/ml)的9倍和13倍,无论其基线水平如何,GLS4均能有效抑制HBV DNA。值得注意的是,HBsAg和HBeAg在伴有或不伴有ALT升高的受试者中均有降低。

 

此外,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MIP)的短暂升高似乎与免疫激活和抗病毒疗效增强相关。患者的依从性不佳和耐药突变是发生病毒学突破的主要原因。病毒学突破者在突破前GLS4谷浓度下降,与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受试者相比,前者的平均药物谷浓度更低(380 vs. 599 ng/mL)。此外,其中4例病毒学突破者的核心蛋白发生了T109I突变,提示病毒学突破的发生与GLS4相关的可能性降低。虽然耐药患者的GLS4谷浓度并没有显著降低,但在耐药发生前谷浓度已经下降,因此谷浓度的降低可能是耐药突变出现的原因。

 

安全性分析显示,基线ALT水平较高的患者在治疗中发生ALT再升高的几率较大。

 

结论

 

该研究显示,GLS4在CHB患者中具有多种抗病毒作用,药物谷浓度、基线时ALT水平和免疫状态是优化GLS4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需要更大样本量的进步研究,以确定患者可以从新疗法中更多地获益。

来源链接:http://news.medlive.cn/liver/info-progress/show-163441_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