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2019年度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
来源:     时间 : 2019-09-02

        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19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按照《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章程》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选办法》开展工作,共收到88份申请材料,经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的资格审查,共有88位申请人推荐材料符合“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申报条件。其中成就奖申请者共7人;国际合作奖3人;临床医学奖申请者共13人;产业化奖申请者共4人;创新奖申请者共61人。通过专家函评,评审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 候选人、2位“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人和10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候选人。现对候选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七天(2019年9月2日至9月9日)。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并写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贺文情  赵婷  陈旭

电话:021-50805584  021-50803610

传真:021-50805641

邮箱:sbia@sbia.org.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碧波路500305 201203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日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林鸿宣,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林鸿宣院士对水稻重要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邵峰,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邵峰博士的工作奠定了人们对细胞质抗细菌天然免疫的基本认识,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的概念,开启了炎症与免疫研究的新方向,也为包括脓毒症和肠炎在内的多种炎症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名单

Dinshaw J Patel,男,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教授。丁肖.帕特尔教授领导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奠定了RNA介导的基因调控和DNA、组蛋白修饰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的生化结构基础。

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黄晓军,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教授。黄晓军教授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世界性难题——供者来源匮乏问题,创建成熟完善的单倍型移植技术,突破移植的国际困境,引领骨髓移植进入”人人有供者”的人类医学新时期。

贾伟平,女,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教授。贾伟平教授长期致力于提升糖尿病的防控效率及阐明尚未明了的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在糖尿病的临床防治监测及病因解析方面有重要创新。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名单

魏东芝,男,华东理工大学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魏东芝教授一直致力于酶学与生物催化研究,在工业酶制剂、手性氨基酸、甾体药物及多元醇等多个项目方面攻克技术壁垒,推动了我国酶与生物催化产业化进程。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鹏,男,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系主任,教授陈鹏教授致力于蛋白质化学生物学研究,系统构建了“活细胞化学工具箱”,发展了生物正交断键反应,突破了在活体内开展蛋白质功能研究的瓶颈,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应用。

樊春海,男,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樊春海教授发现框架核酸组装体的尺寸、形貌和力学特性对界面有序性的调控规律,提出了框架核酸限域组装识别的学术思想,突破了复杂生物界面环境下生物大分子识别效率的瓶颈,对促进核酸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涛,男,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涛研究员主要从事天然免疫调控与自身免疫疾病研究,他围绕该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

李晓明,男,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系主任,教授李晓明教授长期系统性深入研究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在神经科学领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和影响的研究体系。

李毓龙,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毓龙研究员建立了一系列新型遗传编码的神经递质荧光探针,如已经发表的乙酰胆碱探针、多巴胺探针和肾上腺素探针,从而可以实时、定量研究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生理以及病理作用下的重要作用。

刘万里,男,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万里研究员聚焦B淋巴细胞分子免疫学,整合交叉学科平台研究B细胞免疫活化的动态过程和分子机制,提出质膜微环境、微结构和机械力调控B细胞活化的新思想,揭示B细胞异常活化诱发疾病的新机制,并发现B细胞肿瘤的新靶点和新药物。

柳振峰,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柳振峰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通过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捕光复合物和三聚态胞内阳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研究成果。

王磊,男,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磊教授聚焦于人类早期生殖过程异常的遗传基础,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孟德尔疾病、基因及机制,形成了生殖医学及医学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患者的精确诊断及遗传咨询奠定了基础

王晓群,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晓群研究员主要利用基因编辑、单细胞高通量测序、双光子成像、电生理等各种交叉学科技术,系统揭示大脑发育与环路形成细胞与分子机制

杨运桂,男,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杨运桂研究员研究RNA表观遗传修饰及其调控规律,发现RNA甲基化可逆性规律及其调控RNA加工和发育及代谢等功能,参与拓展表观转录组学研究新领域,丰富中心法则转录调控层次,为疾病精准医疗提供转录调控理论基础和方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