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新型检测技术有助肺癌EGFR突变分型
来源:     时间 : 2018-03-20

分子成像技术能在动物及临床病人身上实现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状态实时、定量成像检测,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EGFR分子分型,筛选EGFR分子靶向治疗优势人群,指导优化临床靶向用药方案,并在分子水平对肺癌病人预后进行判断。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分子影像研究中心主任申宝忠教授团队完成的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上。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恶性肿瘤之首,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及应用,可有效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达24个月。然而,研究发现,分子靶向用药有绝对选择性,与肺癌病人EGFR分子分型直接相关。明确EGFR突变分型,可使药物疗效高达70%,而EGFR分子分型未明确者,疗效仅为20%。因此,明确肺癌EGFR突变分型,开发全新的检测技术,成了提升肺癌诊疗水平的关键。

??基于分子影像技术,申宝忠团队成功构建了一种18F标记的小分子PET成像分子探针(18F-MPG)。这一分子成像探针能与位于胞内段的EGFR蛋白突变酪氨酸激活域特异性结合。利用PET分子成像技术,研究者可以在活体状态下捕捉到该分子成像探针的结合位置、数量,从而判断肺癌的EGFR突变分型状态,以及动态变化情况。细胞及动物水平的18F-MPG PET在体成像研究表明,此分子成像探针具有EGFR突变蛋白的高亲和性和靶向性,能有效实现EGFR突变蛋白的在体敏感、精准地检测。

??同时,申宝忠团队率先实现了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开展了102例肺癌临床受试者研究(最终入组75例)。18F-MPG的PET/CT成像定量结果表明,可有效实现肺癌EGFR突变分型病人的检测和筛选,且敏感性高达86.49%,特异性高达81.82%,准确率高达84.29%。研究结果证实,18F-MPG的PET/CT分子成像可作为肺癌EGFR分子分型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能提供肺癌原发病灶、转移病灶的发生位置、形态、比邻关系等影像解剖学信息,既解决了分子靶向治疗敏感性的判定问题,又对开展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给出实时判断和预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