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代表组队“治垃圾”
来源:     时间 : 2018-03-20

?近日,青岛至北京南的火车上,3位素昧平生的山东代表团代表,因为“垃圾问题”相识。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副院长王凌的提议下,她与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市容环境卫生处职工张金海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印萍,组成了“治垃圾三人组”。

??来京前,3人早就准备好了各自建议:王凌关注医疗垃圾,张金海盯紧了生活垃圾,印萍关心的则是垃圾对土壤的污染。“咱们3个关注点相同,能否合起来做个议案呢?”王凌在火车上就亮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

??“议案提交前,我们至少开了3次碰头会,还请教了驻地议案组的相关负责人。”王凌表示,3个建议不是文字合在一起就行了,最重要的是理出问题的关键,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常年跟垃圾打交道的张金海,见多了垃圾的“非正常处理”。“很多医用针管都被捡垃圾的人收走了,有的还做成了塑料盆。针头在垃圾场经常看到,我这脚上有很多被扎的眼。”张金海一边说一边翘起自己的脚给记者看。他指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8个城市试点18年之久,但至今仍仅处于试点阶段,没有一个城市实质性、全面的开展实施。

??王凌说:“医用垃圾的分类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最终的处理是什么样的?不知道。”王凌举例说,目前直接焚烧填埋医疗废物的办法存在问题。“直接焚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等有害物质,随之带来二次污染。同时,一些具有损伤性的医废,如镊子、针灸针、针头等是不可燃的,只能通过掩埋来处理,但是这样又会污染地下水源。”

??经过讨论,3人的议案将落脚点放在了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和配套措施上,提出国家层面的强制性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工作是突破目前困境的保证,亟须以土壤污染、水污染和雾霾治理的决心和力度全力推进配套工作建设。3人呼吁,以国家立法指导地方法规建设和实施办法出台,尽快出台国家立法“时间表”,以倒推机制促进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加快配套体系建设。

??“限制生活垃圾处置的瓶颈主要是各项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高能耗、高投入和高污染问题突出。”张金海表示,应该让垃圾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形成生态链。而这需要建立专项资金加快自主技术研发,提高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水平,开发垃圾填埋和焚烧新技术、新标准,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和能耗,降低垃圾处置的社会稳定风险。

??“这需要国家有决心,政策有刚性,也需要资金保障。”张金海说。